中国化纤网 - 化纤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动态 | 行情快迅 | 纺织要闻 | 企业动态 | 综述评论 | 纺织动态 | 统计数据 | 国际纺织 | 海外财经 | 能源动态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企业动态 > 译教兴纤:从商务印书馆走出的化学纤维专家孙君立
Q.biz | 商业搜索

译教兴纤:从商务印书馆走出的化学纤维专家孙君立

信息来源:huaqian.biz   时间: 2025-04-19  浏览次数:37

转自:科创中国

孙君立是我国第一位研究化学纤维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也是我国化纤工业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孙君立早年在商务印书馆从事化学编译工作,针对不同群体,以孙豫寿的名字,编译、撰写了大量科学文章和著作,其中《化学战争概论》《实用化学》《中国初中教科书·化学》等都堪称佳作,对现代化学知识在国内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30年代起,孙君立开始关注化学纤维,此后赴德国留学,并在多个研究机构中取得丰富的成果,学成归国后投入到我国人造纤维工业的建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君立辗转各地,主持并参与了丹东、上海等多个化纤厂的建设和生产工作,为新中国化纤工业的建立及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录

1、远渡重洋,学成归国

2、作为编译工作者的孙豫寿

2.1 关注化学前沿,致力化学科普

2.2 关注国防化学,传播防毒知识

3、作为化学纤维专家的孙君立

3.1 奋发图强,重振纺织业

3.2 抗战军兴,化纤先行

3.3 南下北上,推动建立新中国化纤工业

4、结语

1、远渡重洋,学成归国

化学纤维专家孙君立是我国化纤工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目前学界主要关注孙君立在化纤领域的成就,对于其早年从事的编译工作尚无专门论述,特别是对于其在抗战时期及抗战胜利后建设我国化纤工业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挖掘与整理,描绘孙君立传奇而又辉煌的科学生涯。

孙君立(1902—1992),原名孙豫寿,出生于江苏无锡。孙君立自幼学习刻苦,课业成绩优秀,1920年毕业后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商业补习学校。1922年,孙君立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物理化学部,担任编译员。1936年,孙君立自费赴德国深造,进入德累斯登工科大学攻读研究生,并当选为中国化学会德国分会候补理事。此后孙君立就读于柏林威廉皇家学院、明兴格诚纺织研究院,1939年在亚琛工科大学获纺织工程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通过研究化学纤维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1939年底,孙君立回国投身中国纺织事业,积极参与国内科学社团活动,于1946年加入中国科学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君立投入我国化学纤维工业恢复建设工作中。1954年起,孙君立先后担任纺织工业部毛麻丝局处长(1954—1958),化工研究院纤维主任(1958—1960),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化纤室副主任、总工程师(1960—1964),纺织工业部化纤局总工程师(1965—1979)。文化大革命期间,孙君立受到冲击,被迫离开北京回到上海。1979年起,孙君立担任中国纺织大学二级教授,教授《化学纤维》课程,同时担任《国外纺织技术》杂志主编、顾问、高级工程师(1979—1986)。1985年,孙君立加入九三学社。199212月,孙君立病逝于上海。

图1 孙君立(1943年)(图片来源:《南通学院纺织科民卅二级毕业纪念刊》1 孙君立(1943年)(图片来源:《南通学院纺织科民卅二级毕业纪念刊》
图2 孙君立签名(图片来源:《中国建设》1946年第1期)2 孙君立签名(图片来源:《中国建设》1946年第1期)
图3 晚年时期的孙君立(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纺织卷1》)3 晚年时期的孙君立(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纺织卷1》)

2、作为编译工作者的孙豫寿

2.1 关注化学前沿,致力化学科普

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作为编译员的孙君立十分关注国外化学研究动态和学术进展,在《科学》杂志发表《发酵剂和它们在有机体内的工作》《光学合成》《丝的研究》等文章。在翻译这些文章的同时,孙君立对于化学研究的新技术、新领域和新进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早期化学名词未统一,国内化学名词特别是有机化学名词译名十分混乱,时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的郑贞文与理化博物部部长杜亚泉商榷后拟定了化学命名草案,并由编译所的孙君立等人协助检验。19346月,孙君立、李秀峰、冯国治3人编订了《化学仪器设备名词》初稿,193738日正式由教育部公布,推动了我国化学名词的统一。

此外,孙君立一直积极从事化学科普工作。1930年,孙君立编写的《近代化学概说》出版,该书用通俗的语言向民众介绍了一些化学的基本知识。1935年,孙君立、郑贞文和程祥荣编著的化学科普专辑《化学与我们》在开明书店出版。该书紧密联系当时中国实际,立足化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化学基本知识及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孙君立曾编译多部中学和大学化学教科书,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用通俗的语言将精深的学理呈现给读者。

2.2 关注国防化学,传播防毒知识

孙君立是国内较早关注化学战争的科学工作者之一,他不断向民众科普化学对于国防的重要性。1931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夕,孙君立敏锐地觉察到在未来战场上毒气大规模使用的可能性,因此编译了《化学战争:历史、限度、将来的可能性》《化学战争用的药剂》等文章。1932年,孙君立任南京国立编译馆、兵工署应用化学研究所编审、编译。该所是当时国内从事化学战争研究的唯一科研机构。

193711月,商务印书馆被日军轰炸后复业之初,孙君立编译的《化学战争概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全面抗战开始以来国内最早出版的国防化学著作,体现了九一八事变后当时国内应对化学战争的紧迫性。该著作先后再版5次,是民国时期再版次数最多的国防化学著作,尤其对于抗战时期国内化学战知识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

3、作为化学纤维专家的孙君立

3.1 奋发图强,重振纺织业

近代以来,国内农业生产棉粮争地的矛盾十分突出,发展化学纤维势在必行。孙君立是国内最早开始关注化学纤维特别是粘胶纤维的科学工作者之一。1931年,他在翻译《丝: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按语中提到,我国科学研究者对于人造丝(即粘胶长纤维)研究甚少,因此希望借此文章抛砖引玉,引起国人对于人造丝的重视。

同时,孙君立是最早提出通过发展人造纤维以重振我国纺织业的科学工作者之一。他认为要想让普通民众穿上便宜舒适的衣物,就必须生产人造纤维,这不仅是一个有关纺织业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问题。

3.2 抗战军兴,化纤先行

1939年底孙君立回国时,正值全面抗战之际,国内工业遭受严重破坏。1941年,正值抗战最艰难的阶段,孙君立发表《人造丝厂设计草案》一文,提出战后我国工商业发展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并介绍他在德国求学工作时的经验,为我国化纤工业绘制了一幅蓝图。1944年,孙君立发表《人造丝工业建设的经济问题》一文,通过对各国化纤产量与经济状况的对比,指出发展化纤工业可以极大地促进战后国家经济的增长。1945年抗战胜利让孙君立看到了新的曙光。他发表《人造纤维工业制造计划草案》一文,从9个方面,热情洋溢地为抗战后的中国擘画了一幅切实可行的人造纤维工业的宏伟蓝图。1947年,孙君立在参加全国纺织工业生产会议时提交提案《请积极创建人造纤维工业以充实原料而巩固民族经济案》,详细分析了20世纪以来国际上人造纤维在纺织业中占比情况,指出我国创设人造纤维工业诚刻不容缓矣。对此,孙君立提出目前国内最简捷且合理的办法是改造接收的日本侵华时期所建的人造纤维工厂。

孙君立始终对于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纺织业的发展保持关注。通过系统分析抗战以来以及抗战后日本人造纤维相关企业情况、日本人造纤维的输出量和对于未来日本人造纤维工业生产水准的估计,同时对比中日两国的基本情况,孙君立得出中国依例应有日产十吨之人造纤维厂一百所,现在亟需日产十吨之制造厂三所的结论,对我国化纤工业的建设作了科学且切实可行的规划。

在投身中国化纤事业的同时,孙君立继续从事教育和编译工作。1942—1949年,孙君立受南通学院之聘,担任纺织科兼职教授,专讲人造纤维课程,并将多年的讲稿编写成篇,陆续刊登于1946—1947年的《纤维工业》杂志,使广大技术人员备受教益。

3.3 南下北上,推动建立新中国化纤工业

新中国成立前,国内仅有2个化学纤维工厂,且基本都处于瘫痪状态。其一是位于上海的安乐人造丝厂,是中国第一个化学纤维厂。1950年,安乐厂改为公私合营,孙君立先后担任该厂筹备处主任、副厂长,开始对安乐厂进行恢复和改造。195851日,安乐厂正式投产,生产出我国第一批粘胶长丝,生产能力达到年产粘胶化纤500 t

另一个化纤生产工厂是位于安东(今丹东)的安东化纤厂。1946年,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收了该厂。孙君立应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之招,赴东北考察安东厂,但因交通受阻留任上海,担任中国纺织公司处长等职,直至上海解放。19499—10月,孙君立参加胡厥文为团长的东北参观团,亲眼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人民政府不遗余力振兴化纤工业,遂决意为新中国化纤工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孙君立呼吁重建安东厂,并提出了可行的建议。1954年孙君立担任纺织工业部毛麻丝局处长,被派往安东化纤厂进行重建工作。他借鉴上海安乐厂的修复经验,制定了两步走的目标,帮助该厂恢复正常运转。1957年,安东厂正式投产,成为新中国经恢复改造后第一个投产的化纤厂,生产能力达到年产4500 t

二五时期,国家大力发展化纤工业,来解决人民衣着问题。之后孙君立又参与到建设保定、南京、新乡化纤厂的工作中,为新中国化纤工业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与此同时,精通俄语,了解德国化纤技术的孙君立多次参加国家组织的出国考察团,赴苏联、波兰等国引进化纤生产技术和设备。

新中国成立后,孙君立也继续从事着他所热爱的教育和编译事业。1950年,孙君立参加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是工学院化工系课程组的7位代表之一。1950年中国科学院主办北京市中学教员暑期自然科学学习会,孙君立代表中央纺织工业部作了尼龙(Nylon的讲座,系统介绍了尼龙这一未来有着巨大开发潜力的新纤维。此外,孙君立还参与翻译了罗兰·希尔(Rowland Hill)的《合成纤维》、阿列克谢耶夫(В.Н.Алексеев)的《定性分析》等著作,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编委、《纺织辞典》副主编,并承担《英汉纺织工业辞典》的编写工作,将自己的一生献给我国的化纤事业。

4、结语

孙君立是我国化学纤维领域的杰出专家,也是我国化学纤维工业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其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在商务印书馆致力于编译工作。随后,他转向化学纤维领域的研究,但编译与教育的热忱并未因此减退,反而在新领域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尽管这两个领域的工作在初看之下各自独立,但在孙君立的实践与追求中,它们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相互促进。

回顾孙君立的一生,于化学造诣既深,而译事复富经验。不论是早年在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译工作的孙豫寿,还是留德归国后投身化纤工业的孙君立,不变的是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科学报国的赤子之心,也是科学工作者在国力孱弱、国破家亡之时于国家、社会和人民应尽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简介:朱昊,科学史博士,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科技教育史。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化纤网证实,仅供您参考